有研究数据表明,80%的退役运动员面临着不同程度的失业、伤病、贫困等生存问题。 文化水平不高、社会经验缺乏、除运动外职业技能不足、高强度训练留下的伤病等,都是阻碍他们顺利转型的因素。
我们采访了十几位退役运动员,他们几乎都表达了退役初期的迷茫和无助,觉得当时的自己“像个傻子”,什么都不懂。
有人承包食堂窗口,因为不懂买菜和控制成本,亏得赶快连夜关门退租;有人好不容易考上大学,却因没有上过高中而不知道如何融入同学;也有人不甘心继续做保安,打算考教师资格证,却发现自己连作文都不会写……
值得欣慰的是,经过近几年社会的关注、政策的扶持、时代的馈赠,退役运动员的处境有了大幅改善,他们的人生有了更多的选择和更丰富的可能性。
我们在实际的调查和采访中发现,运动员在退役后有这样几种最常见的出路: 去学校当老师;进入体制内,当公务员或者警察;创业;读大学;自主择业。
在采访中,有些情况让我们印象深刻:
1. 去学校当体育老师是目前退役运动员一个非常重要的出路,而且在未来,学校会容纳更多退役运动员。这是由于双减之后,体育老师紧缺的问题亟待解决,而退役运动员不论从基本素质、还是专业能力上,都是最合适的人选。
2.20世纪90年代之前,退役运动员的就业形势比较乐观,这是因为当时优秀退役运动员就业以内部安置为主。 而现在,退役运动员很难再通过行政安置就业,想要进入体制内,都要坚持“逢进必考”。这与市场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才选拔机制的完善息息相关。如何迈过这道门槛,是很多运动员离开赛场后遇到的第一道考验。
3.在创业这个问题上,退役运动员群体表现出超过一般群体的兴趣。 他们在创业初期,会尝试各种小生意,但最终创业大部分还会回归到体育产业。而受近几年体育产业在国内的发展,他们普遍认为,如今的创业机会比过去要多,提供创业支持的平台和资源也更为丰富。
4.运动员的教育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,但从现实情况来看,从小就埋下的文化教育短板,已经成了很多运动员开启职业生涯的拦路虎。相关法规条文都明确了享受有待政策的主体是国家优秀运动员,而大部分普通退役运动员,则要跟大家站在同样的起跑线上,参与日益激烈的竞争。
需要承认,完善退役运动员的就业和安置问题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。
但同时,也必须指出, 这30多万有过专业运动员经历的人,也是我们国家的宝贵财富。充分发挥他们的经验和才华,不仅是全社会的责任,也会给整个社会带来更大价值。
对于这些曾经的运动员来说, 当他们在步入社会后,也会慢慢发现运动员生涯给他们带来的财富远超于他们的想象。
中国第一代国家队花样滑冰运动员范军告诉我们:“运动员的心脏很强大,能熬得住,想争冠军,所以抗挫能力也强。”
他这样解释:运动员长期处于一个波动起伏的成长经历中,一个运动员想要当冠军,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,可能要3年、5年、10年甚至更久,才能走到这个高度,然后拿到冠军,而拿了冠军后,可能第二年就被打下来了,又得重新再来。
长年累月,在这样的反复打磨下,运动员比普通人更能忍耐、好胜心强,而且能吃苦。而这些,会无形中帮助他们打好人生这场赛事。
运动员在练习花样滑冰(受访人供图)
为给退役运动员的另一个赛场助一把力,BOSS直聘公益发起了“退役运动员职场辅导大作战”等活动。在接下来的这一周,我们每天都会给您讲述一个关于退役运动员转型的故事,他们几乎都自小进入体校,再一步步进入省队、国家队,都有过十几年的运动生涯,拿过金牌、银牌等大大小小的荣誉。
他们曾经在跆拳道、花样滑冰、赛艇、游泳、摔跤、蹦床、棒球等运动项目上取得过优异的成绩。
如今,他们有人在商海中浮沉,有人凭着小学文凭考上了教师资格,也有人退役后远赴日本留学回国当了专业的队医……他们的故事,还远不止于此,值得您的关注。
未来几天我们会从不同角度,陆续发布多篇退役运动员再就业稿,欢迎关注!
周二:退役运动员的创业路
周三:当老师是个好出路
周四:退役先去读个大学
周五:我是退役运动员,还是个警察
周六:音频:运动员亲身讲述转型之路
作者丨迟文
海报丨刘司葳
责任编辑丨周周&二水
排版编辑丨skr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