苗头不好,有点厉害。对中国职业足球的失望,已经开始转化成“对苏超的厌恶”,球迷情绪一边倒,很少有人在正经聊肘击,铺天盖地的都是质问,“苏超是不是炒作过度”“怎么还有机会面对职业联赛”。大V言之凿凿,偶尔专业一点说说犯规尺度,更多是一通拳脚,拿着苏超说事,其它赛事顺手挤一挤。这一届网友跟着起哄,打趣也罢、黑梗也罢,没人关心裁判怎么吹,反倒为野球砸场成了集体表态。事情闹大后,从官方到媒体,基本都装作见怪不怪,个别主流大号还推波助澜,评论制高点早就没人管具体细节,连官方态度也像放任不管,舆论场无形又散,“都在看你下一步怎么办”。
球场上犯规,每个级别都该有点底线,野球场内卷也罢,职业联赛一刀切也行,动作有轻有重,尺度控制难免有争议。关键问题,从球迷思维转到社会热议,气氛直接给苏超套了帽子,连赛事本身的纯净度都被稀释。之前苏超主打的就是一股“真”,无论是球员的拼劲,还是观众的热情,全是在体验新事物。数据最直接,单场上座率超过6万人,赛季累计观赛人次已超过多支中超球队一整个赛季,省内外涌来球迷,自带话题与流量,Youtube、微博、抖音多个热搜铁打不动。赛事火到什么程度,连江苏本地的旅行消费、球迷周边、酒店住宿都跟着涨,地方文旅成了热门话题主角,主办方、球员、观众全是赢家。上座率、场面感,连外媒都惊呼“中国业余赛事能搞成盛大嘉年华”,而且在比赛内容上确实够味。
有的球员是体校出来专门踢球的,职业门槛没够着,现在能用业余赛事证明能力,踢得有激情,踢出了门面。观众中大批大学生、上班族、球迷大叔,有第一次走进去球场看球的,有一家老小组团远征的,本地和外地混搭,周末带动整个城市热闹一波。江苏文旅部门顺势推,借着苏超带节奏,商圈、夜市、旅游联名搞了好几轮,带动一整个暑期经济。“火爆、参与感、议题感”,苏超成为苏州当之无愧的现象级赛事,地方气质,带着烟火气,火到全国。
可玩梗的流量注定短暂。赛事火出圈,靠的是独特与激情,但梗消耗得有点快,流量一波未平一波又起。球员、主办方、媒体都还在拼劲热度,可网络上的对立悄悄涨起来。流量稍退,观众口味不再新鲜,一波又一波的争议就会拉高节奏,转移跑道。犯规这个小口子,给了对立煽风点火的空间,“中国足球的不行、业余联赛溢价过高、职业体系无解”,所有问题都往苏超头上扣,体育热度和舆论场爆燃过后,剩下一层易燃的干柴,烧得太热就全是反噬。
这届苏超参与各方都是赢家。对球员,就是抢到职业赛场上难得一见的机会,五万、六万观众的现场氛围,带着拼劲和荣誉感。对本地观众,一场球赛也是生活的一部分,自己家门口的快乐。对地方文旅,从比赛到经济直接涨收入,赛事刚好补上城市夏天的热闹。从主办到参与,大家都是受益者,可网络短时间拉高的对立,真要一直发酵下去,苏超口碑反转,大概率堵不住。
有的球迷本来乐意分享,热衷于用苏超故事对抗职业联赛的刻板,被无休止的对立讨论炸怕了,开始对苏超抗拒,哪怕只是“挂号吃瓜”,也开始远离。最核心的失衡,是苏超原本承接着社会对中国足球的所有期待,如今被部分用户裹挟成了愤怒与投射的新靶子。所有微博、评论区,“办成这样还想踢职业?笑死”,“看这动作,哪里配推足球文化”,炸开锅,十句讨论九句在质疑,只有一句还算是本着喜欢足球说事。
流量短路,不止伤害赛事本身,也间接让所有认认真真踢球的人被误伤了。关注点本应该落在球场上,让更多人体验到足球的快乐,结果话题全都跑偏,赛场行为成了社会投射的靶子。篮球、羽毛球、公路自行车,没哪个热门业余赛事能卷成这样,苏超成了鱼腥味最重的那一档。犯规并不是不能讨论,放大到整个业余足球体系、乃至整个中国足球系统,尤为失真。网络讨论完全取代了球赛本身,真正的矛盾是对中国足球体系现代化的迷茫,无处安放的失望。
真正需要问一句:苏超犯规就否定一切了吗?体育和社会热度太容易起哄,球员、主办、媒体能看到眼下的好,也要看长远,怎么守住赛事的纯粹感和群众的参与感,别让流量梗和对立彻底吞噬掉一项让所有人开心的盛事。接下来走势会怎么演变,谁也说不准,大家各怀心事,赛季还没完,但苗头已经暴露,也许是时候踩一脚刹车,给足球、给苏超、给所有还爱着这项运动的人留一条回旋的路。您怎么看?
我们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,倡导文明、健康的社会风气。如有内容调整需求,请提供相关证明以便处理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